出生于1989年的李源,在24歲那年,帶著美好的暢想步入了婚姻,為人妻為人母,本是女性一生中最具意義的轉折點之一,但對李源來說,這個轉折有點“始料未及”,她不得不遠離喜歡的工作,將時間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婚姻和家庭中,她越來越感覺“自己是被犧牲掉的那一個”,像“一朵花正在迅速枯萎下去”,她甚至“能聞到自己身上的那股頹廢的味道”。
在婚姻生活中煎熬了6年后,李源渴望“突圍”:在世俗生活的擠壓下找到一條自我覺醒的通道。她喜歡上健身,專注而持久地投入,為了戰勝那個本已打算向生活妥協的自己,她毅然報名參加健身健美全國大賽,數月的魔鬼式訓練備賽后,她在比賽中取得了出乎意料的佳績,站在臺上的那一刻,她深信不疑:自己的內心世界被拓展到一個全新的境地。
李源覺得,她之前的處境也許代表了很多媽媽,在步入婚姻后,她們漸漸失去了自我,將整個寄托依賴于家庭和孩子,“這是不應該的,每個人除了婚姻和家庭,都應該還有一個足以滋養你的精神世界?!倍诨橐鰞尚躁P系中,“彼此一起變得更好”才是良性的,讓人心生愉悅。
以下是李源的講述。
被慢慢榨干的“全職媽媽”
10年前,我是一個讓很多人羨慕的白領麗人。
我的職業是室內設計師,事業巔峰時做到了公司的設計總監,不管是老板還是客戶都非常認可我的能力。薪資待遇也挺好,月收入能達兩萬多,10年前,這個收入在合肥已經算相當不錯的了。
我是藝術生出身,將生活過得精致優雅有趣味,是我的擅長,也是我的追求,也因此,我對婚姻和家庭有過很多美好的暢想,甚至因為這暢想而滿懷欣喜地結了婚。然而,有了孩子后,一切開始變得和我想像的不一樣了。
最大的現實問題是,沒有人帶孩子。我老家在外地,爸媽年紀大了,想讓他們來合肥幫我們帶孩子不太現實。我愛人的父母身體也不太好,他父親腦溢血,經常犯病,加上兩位老人一直在給他弟弟家帶孩子,我們更指望不上他們。
我愛人也是做設計的,比我還要忙。更讓我無法接受的是,他有著很嚴重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覺得女人在家帶孩子天經地義,不要拋頭露面。
為了不失去工作,我想了很多辦法,請過阿姨、找過小飯桌,但最后都解決不了問題,迫不得已,我只好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到了家庭和孩子身上。
那幾年,我活得特別難受,每天早上送孩子去上學,走在路上,看到和自己同齡的那些女性,把自己收拾得又干凈又好看,精神飽滿地去上班,而我呢,看上去像一個退休大媽,邋遢,不修邊幅,忙忙亂亂。我從她們身上看到了以前光彩照人的自己,同時也從自己身上看到了灰澀乏味的將來。
我曾經有過很好的生活,事業有成,美麗自信,獨立要強,突然之間就變成了“家庭婦女”,而且無力擺脫這種束縛,這種巨大的反差,讓我深深失落,我才30歲,卻感覺生活像塊海綿正在榨干我的一切,深陷這種悲觀絕望的心態里,我很煎熬,有好幾年,我都長時間患有失眠,有輕微的抑郁和焦慮癥。
我曾經向父母吐槽,但他們根本不理解我,在他們看來,女性為家庭而放棄事業,是自然而然的事,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他們也希望我安下心來一頭一腦在家帶孩子,雖然犧牲了我一個,卻成全了大家,這個辦法最簡單有效,成本也最小。
為了心里殘留的那一點點自我,我一直在掙扎。為了留住工作,同時能補貼家用,我趁照顧孩子的空余時間接些零星的設計的活,一個案子來了,時間緊,只好加班熬夜,有時候難免沒顧到家里,孩子父親又會責怪我,嫌家里亂,嫌飯菜沒做好,覺得我沒有盡到責任。
他這樣數落我的時候,我其實很想問問他有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比如孩子生病,是我一個人帶他去醫院,一手抱著他,一手拿著病歷,疲于奔命地擠在人堆里,那個時候,作為“丈夫”和“父親”的他,又在哪里呢?
跑步機上的那一個小時特別美好
我在這種壓抑的生活中熬到了2019年。
那一年,我的狀態非常不好,睡眠很差,身材走樣,心情更是迷茫,整天心里覺得挺空,沒著沒落的。
這個時候,我的身體出了問題,體檢時,查出來有乳腺結節,去醫院復查,醫生說有可能是乳腺癌。第二天,我一個人坐高鐵去了上海,我到上海腫瘤醫院,找到最好的專家,掛了他的號,醫生檢查后說,以他的經驗,應該不是乳腺癌,但勸我還是趕緊做手術,然后再做個病理檢查。
我沒敢等,當天就做了微創手術。手術前,要做很多化驗,要抽血,要做CT,在門診那,我周圍那么多女的,大都是得了乳腺癌的患者,乳房都切除了,我當時人是懵的,我才30多歲,要是真得了癌,年紀輕輕乳房就切除了,那太可怕了,我不敢再往下想。
手術很成功,病理檢查結果很快出來了,還好,不是癌,就是普通的乳腺結節。
雖然是一場虛驚,但這個事對我打擊很大。在婚后的這些年里,我掉進了生活挖下的“坑”,被日日“鞭打”,也有過想要跳出去的想法和沖動,但日子久了,我變成了溫水里的青蛙,漸漸變得麻木,甚至認命。
這場虛驚,有點當頭棒喝的味道,它仿佛在提醒我,人來到這世界上,只有一次機會,而且只有短短幾十年,為什么要這么委屈自己?!
有了這種意識萌動,我開始去做一些一直想做的事,這其中,就有健身。
我最早走進健身房,是在2017年,在健身房里,我只練過瑜珈,因為我想改善正日益變形的身材。2019年7月的一天,我手術恢復后不久再次走進健身房,不是練瑜珈,而是平生第一次踏上了跑步機。
我記得很清楚,當我站在跑步機的那一刻,把教練惹笑了,因為我不知道開關在哪里,不知道怎么調速,跑的時候動作是那么笨拙,差點摔下來。在教練的指導下,我那次跑了近一個小時,出了很多汗,跑完后,心情特別舒暢。
我辦了一張卡,充了七八千塊錢,買了30節課,決定好好來練一下。除了跑步,我還練器械,練力量,包括形體,一周練兩到三次,每次一個小時,從沒間斷。
這一個小時,特別美好。練的時候,任何事情拋在腦外,專注,自己與自己玩耍,自己與自己交流,特別棒。
很多人說健身能讓人上癮。其實訓練非??喾浅@?,為什么堅持?讓人上癮的是那種“從外形到內心都越來越好”的感覺。
練到2020年底,我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之前因為長期伏案工作而落下的含胸、圓肩、異狀肩胛等毛病都得到了改善,我的腿原來不直,通過訓練變得筆直,腿型好看了起來。我的身材也變好了,從原來的“路人甲”,變成了“細腰翹臀”,有“直角肩”,有“馬甲線”,以前我不敢穿緊身衣服,現在開始嘗試很多各種風格的衣服,而且都能輕松駕雙。
更大的改善是在精神層面。訓練的時候我需要高度集中,需要用神經去控制目標肌肉,需要特別專注,不能在練的時候去想著其他的事,那是練不好的。而專注,恰恰能不知不覺中幫你修補和治愈很多精神損耗,我不再像原來那么頹廢和抑郁了。
我想起不知道誰說的一句話:一個強壯的身體,能給你一個強大的內心。
吃了三個月的水煮雞胸肉
第一次聽說健身健美比賽,是2021年初,有一次正練著,教練開玩笑說,你的體形和肌肉已經練得很棒了,再練練就能去打比賽了。
他這句玩笑話一下子激起了我的興趣。
我有點蠢蠢欲動,又覺得自己的水平離參賽還差得遠,可是又特別想去嘗試一下,我上網查資料,瀏覽各類健身健美比賽的信息,然后將目標鎖定在一個級別不高的小比賽上。我并沒想著要去拿多好的成績,我就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打比賽。
2021年3月初,我專門去了武漢,找了一位健美老師,請她做我的備賽教練。因為剛過完年沒多久,我的體脂率有點高,老師并不看好我,覺得我的狀態不適合比賽,希望我再練兩年。從武漢回到合肥后,我考慮來考慮去,還是想比。老師說,那好,那我就來給你做備賽的訓練計劃和飲食計劃。
簡單來說,健美運動員在堅持長期訓練下,他每一年的肌肉量都要比上一年大,像一棵小樹慢慢長成大樹,而在比賽中,肌肉這種經過訓練而長大的痕跡,必須要能清晰地展示出來。備賽過程中,一方面要通過器械訓練你的肌肉,讓肌肉纖維變得更粗,另一方面,通過飲食來控制你的體脂率,保持在最低值。
訓練計劃和飲食計劃非??量?。我每天早晚要各做一次有氧訓練,同時要讓心律保持在不太高的水平。我爬樓梯,晚上輔導完孩子寫完作業,把他哄睡著,11點多了,我換好衣服,從家所在的31層坐電梯下到底層,然后一層層爬上來,每晚爬五趟,加一起155層,爬了整整兩個月。每天還要做一個小時的力量訓練,強度非常大。
訓練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飲食。
為了消耗體脂,運動員備賽期間飲食上必須低碳,碳水化合物來源只有土豆和米飯,而且數量少得可憐。我每天吃6頓,隔3小時吃一次。早上進食20克麥片加5個蛋清,練前練后各補充一次碳水化合物,也就是70克土豆,比一只生煎包大不了多少,有一次掉了一小塊在地上,我都特別心疼地撿起來吃了。另外3頓只能吃雞胸肉和蔬菜。能做得好吃點?不可以,到備賽后期,煮雞胸肉時幾乎都不放鹽,米飯也完全斷掉。
長期這樣吃,人會特別難受,脾氣會變壞,莫名暴躁。每天看到好吃的東西,我都要拼命和自己對抗,告訴自己一定要撐下去。很多時候,我和孩子或家人去外面吃飯,周圍人都在盡情享受各種美食,我只能眼巴巴看著,要么全程不吃,要么吃自己帶去的水煮雞胸肉。
備賽三個月,我一次也沒有偷吃。
2021年4月,我訓練了一個月,我去武漢見老師,她一愣,說收了這么多學生,從來沒見過像我這樣,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練得像是變了一個人,達到了專業運動員的狀態。她問我愿不愿意去嘗試一個更高級別的比賽——DMS冠軍杯賽,我說行啊,那就試試唄。老師說,你回去繼續練,訓練計劃飲食計劃不變,就按原來的練。
從“健身小白”到“比基尼明星”
“DMS冠軍杯”健身健美公開賽,是由DMS國際體育主辦的全國性大型健身健美系列賽事,從2017年起在國內7個城市設置賽點,為國內健身運動員及愛好者提供舞臺,賽事以健體、健美和比基尼為主要項目,所有比賽都按照國際賽事流程,由資深國際級裁判執裁打分,現場亮分,保證賽事公平公正;賽事舞臺由時尚界大咖進行設計,滿足觀眾挑剔的視覺需求。
臨近比賽的前幾天,按照訓練計劃,我還要喝大量的水,每天至少要灌進去三到五升的水,這樣肌肉與肌肉間的縫隙會更明顯,上臺比賽,皮膚涂上深色油彩,體型才會更飽滿更立體。
這種苛刻的訓練和飲食計劃,對于不是專業出身的我來說,挑戰之大,常人是無法想像的。由于營養攝入不足,我嚴重缺鈣,每天晚上睡著后,腿會抽筋,會從劇痛中醒來。當然,我也很享受備賽過程,當看到體脂率低于常人、體型越來越好看的時候,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學習到了很多的知識,包括運動原理、解剖學、營養學等,我從當初的健身小白,成功跨界成了健身達人。
我為什么這么能忍?我覺得這是生活的鞭打給了我很強的抗壓力,那些經歷過的艱難,是這一切的鋪墊,讓我能吃得了這些苦。
2021年5月,我終于站在了DMS冠軍杯比賽的賽臺上。
這個比賽,對選手的要求很高,不光要形體好看,身材的整體比例要完美,對肌肉的要求更高,要有明顯的訓練痕跡,該有的肌肉要有,而且還要勻稱,脂肪含量必須為零。
來參加比賽的都是高手,大部分都是專業運動員,我夾在人群里,是初試鋒芒的新人。但我一點也不怯場,因為我的對手不是她們,我要戰勝的,是我自己。
我報了兩個項目,新秀比基尼、女子比基尼。新秀比基尼的參賽選手年齡偏小,往往都是初次比賽,而女子比基尼競爭更激烈,參賽選手幾乎都是專業運動員。
參賽的選手很多,尤其是參加女子比基尼的選手有近200人,隨著比賽進程的推進,30人一組,不停往下刷,讓我和老師沒想到的是,每刷完一輪,進入下一輪的名單上都有我的名字,刷到最后,我獲得了新秀比基尼亞軍、女子比基尼第四名。
這個成績讓我很滿意,更讓我意外,因為我的對手都是有經驗有實力的專業運動員。和她們站在一起競爭,我得到了鍛煉,也看到了和別人的差距,和最優秀的選手相比,我的肌肉量和維度都不夠。但首次參賽就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我覺得我太幸運了。
婚姻不是犧牲自己去成全另一方
一轉眼,我堅持健身已經有三年多,健身像是一位無言的朋友,在我最孤獨迷茫的時候陪伴著我,帶給我很多正面的能量。
但是在一些人眼里,健身就是在浪費時間,這些人里,也包括我最親密的人。以前,孩子父親希望我可以全職在家帶孩子,現在孩子慢慢大了,他又希望我出去工作,理由是經濟壓力大,要我賺錢補貼家用。
我的處境也許代表了很多媽媽,只不過很多人不像我這樣堅強,能勇于走出來。我接觸過一些媽媽們,她們很容易被“男權思想”主導,失去自我,依賴于家庭和孩子,但這是不應該的呀,每個人除了婚姻和家庭,都應該還有一個足以滋養你的精神世界。
我在社交平臺上關注了一個二胎寶媽,她每年都堅持打比賽,愛人非常支持。每次訓練,愛人都為她拍視頻,精心剪輯后發布在平臺,播放量非常高,網友們都說兩個孩子的母親還能活得這么灑脫奔放,特別正能量。
我也很羨慕她。她的家人這么支持她,有時候還一起健身,這是多么幸福的事。良性的兩性關系,是讓彼此一起變得更好,而不是犧牲一方讓另一方變好。
從2021年5月打比賽后到現在,我一直在堅持訓練。之所以沒有繼續參賽,是因為我想讓自己的狀態練得更好,再打比賽,我一定要“干掉”以前的我。同時,我也陸續帶了幾位學員,和她們一起訓練,一起探討,分享健美的樂趣。
我現在的飲食基本上還是參照備賽時的飲食計劃,一周訓練5天,一天吃五到六頓,一成不變的食材,一成不變的克數。健美比賽要求你的體型是沙漏型,要想練出這種體型,就得讓肩部更飽滿,臀部更有維度,大的形體框架打好了,再在細節上完善,這就是需要日復一日的訓練,加上科學的飲食,去達成,去鞏固。
曾經,生活將我引向了“相夫教子”的老路,但是我慶幸找到了自己的新方向。健美幫我打開了心靈密室的窗戶,讓我不再窒息壓抑,也讓我看到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我會堅持下去,甚至期待孩子快點長大,等他再大點,我會跟他說:兒子,走,媽媽帶你去擼鐵。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祁海群 圖由被訪者提供)
應被訪者要求,人物使用了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