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fz8nn"></video>

          1. 【皖曰】徐德明:田間三十七年
            來源:?安徽商報 責任編輯:張晨 分享到 2023-02-19 18:42:46

            跟小崗村種糧大戶程夕兵蹲在地里交流了一下“淮麥44”的長勢,徐德明起身在水渠里抄水洗了洗手。站在鳳陽縣小崗村改革大道東側的田地里,他鞋子上全是泥,但就像是回到自己家的客廳。

            他常說:“三天不下田,腳底板就癢?!边@是屬于徐德明的語言風格,簡單直接,還自帶詼諧。同時,這也是工作需要,從鄉鎮農技站技術員到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徐德明做了三十七年農業科技推廣?!埃ㄒ驗椋┟媲笆寝r戶,你講話如果文縐縐的,人馬上跑光了?!?/p>

            徐德明同志是鳳陽縣公認的農業科技專家。做農業推廣的一般場景是什么樣呢?田邊就是會場,太陽就是聚光燈。

            他去鳳陽縣九龍街做推廣,看到路邊有個大姐開著三輪車拉著種子,立刻就過去看,邊看邊說,說著說著,人群就聚攏過來,越聚越多。

            “要明白你在跟誰講話,跟村鎮干部要用村鎮干部的語言,跟農戶要用農戶的語言;其次,還要結合當地情況講,不能講理論,要實際,小麥防止雜草,你不能談后期赤霉病的事。那樣就沒人聽你說?!?/p>

            小崗村種糧大戶程夕兵對徐德明的報告印象深刻:“他講話接地氣,又懂知識,還把我們(農民)的事當成他自己的事,我們都服氣?!?/p>

            2016年4月25日,作為基層農業科技人員代表,徐德明在小崗村麥田里一連回答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20多個農業技術推廣普及應用問題。

            2014年以來,徐德明累計推廣應用超級稻豐產高效配套技術、小麥優質高產示范創建數百萬畝次以上,據不完全統計,實現優質稻谷、小麥等增收60萬噸以上,實現增收節支20億元左右。

            2月16日,記者在鳳陽縣跟著徐德明下鄉,訪問了徐德明和他身邊的人們,努力為讀者拼湊出一個中國基層農業推廣者的斷面。

            斷面

            1、徐德明微信名叫“老黃?!?,他的同事平時都這么叫他。

            2、2月15日,徐德明去鳳陽縣太山村村委會做農業技術培訓。但當天農戶很忙,集中不到一起。徐德明想了想,就去找村書記借了村廣播。他一個人站在村里大隊部,給村民開了一個“農業廣播會”。村民在村里大喇叭里聽徐德明講“化學除草”。同行的縣農技推廣站站長顏明利很吃驚:老徐真有辦法,還能這樣?

            3、徐德明辦公室柜子里藏著一套被子和枕頭。鳳陽縣農技推廣中心的保安對徐德明深夜辦公室的燈光習以為常。小溪河鎮農技站站長張傳海好幾次在周末清晨看到徐德明還在辦公室:“辦公室煙霧繚繞,一看就是一夜沒走,又干了個通宵?!?br/>

            4、徐德明從1988年開始記工作筆記,那是他參加工作第二年。一天一頁紙,日期標注在右上角。翻看他幾十年的筆記,基本沒有“周六、周日”的概念。

            5、徐德明發表過的60多篇業務論文,他對理論聯系實際非常推崇。他作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項目曾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合作獎。

            6、徐德明一直擔任劉府鎮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的指導專家。鳳陽縣九天生態園董事長沈慶華最不滿意“徐專家”的就是,“果樹生病了,他過來連招呼都不打,直接到果園看,車子都要走了才給我打電話,跟我說一二三怎么處理,連飯都不吃一口?!?br/>

            7、2016年4月25日,徐德明作為基層農業科技人員代表,在小崗村麥田里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他一連回答了總書記提出的20多個農業技術推廣普及應用問題。

            8、據統計,鳳陽縣聽過徐德明技術培訓講課的農民和鎮村干部等達4.5萬人次以上。

            9、徐德明抽屜里放著一大堆藥。由于長期勞累,他先后患上了高血壓、胰腺炎、頸椎增生等職業病,均采取保守治療。

            10、徐德明的前同事李國平說,徐住院時還把手提電腦放在腿上,一手吊針,一手“五指禪”處理業務,醫護人員說他“不安分”。

            11、徐德明喜歡管“閑事”??h里有條主干公路交叉口經常堵車,他就以人大代表身份提交議案,后來這條路設置了紅綠燈。

            12、徐德明的愛人常常抱怨他是“賣給公家的人”。因為太忙,他沒時間管孩子,兒子沒考上大學,“這一件事,到現在我都很遺憾?!?nbsp;

            問答

            安徽商報:你是怎么選擇走上這條路的?

            徐德明:我生在農村,長在農家,學在農校,干在農業。我為什么選擇農業?我現在都記得,我十歲左右,生產隊午季分紅,我們一家七口就分到了一瓷盆“出芽麥”。

            這件事給我我烙下很深的烙印,我十歲就跟大人一起干活,那時候我就想:怎么才能多收糧食?

            84年高考我選了農校。畢業分配我本來可以改行的。我就想看看生產怎么能干好,最起碼讓人有飯吃。這一干就是37年。

            安徽商報:你樂在其中嗎?

            徐德明:你要我自己總結,37年以來我都是在做一些很平常的事情。有一點我可以講:我對農業很有情懷,很有感觸。

            為什么堅持這么多年?最重要的是得到老百姓認可。一個新品種的推廣示范,從最初可能只有二分地到一畝地,再到十畝地,慢慢擴大,老百姓一開始不相信、不理解,到最后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這是讓我最開心的。

            安徽商報:在農業科技推廣上,你有什么經驗?

            徐德明:我一直有三句話:“做給農民看,教給農民干,引導農民賺?!?br/>

            每一項農業新技術推廣都有一個過程,你(基層業科技人員)自己不動手實驗示范,就達不到效果。

            我們做農業示范點,就是要讓老百姓看見。同樣一塊地,我為什么種“煙農19”,不種“皖麥19”?就讓老百姓看到你產量高,抗病性強,投入低了。他就自動跟你干了。

            農戶種地要看收入。我常常說:農民是最大的實惠主義者,也是最大的現實主義者。

            在上世紀大包干以后,各家從事小農生產,農業徹底解決了糧食溫飽問題。

            進入新世紀,農業正在解決規模效益問題。像程夕兵那樣的大戶,一個人流轉七八百畝地,搞標準農田,就可以發揮規模效應。

            通過流轉,解決一部分家庭勞動力不足、無人種地的后顧之憂;而且通過流轉,農民有收益,農忙之時他們幫忙干活,一天能搞個七八十塊,又有收入。

            通過我的努力,也參與到這個歷史進程中,幫助農戶豐收,我也有獲得感。

            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我把這句話寫在我的工作筆記本上。大道理我不敢講。但只有把產業發展起來,鄉村振興才有內力和動力。

            安徽商報:以后有什么打算?

            徐德明:按照法定年齡,我還有三年零十個月退休。好多人都問我,你退休了還干不干了?

            我跟他們說,你們放心,我就是農村人,干的農業活。不管退休不退休,我的心都在我的農民兄弟那,我會時常去田里轉一轉,你們家的地就是我退休后遛彎的地方。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梁巍 文/攝

            政經八百工作室出品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老熟女老女人国产老太婆